股票配资网官网信息
当同学们带着实践笔记走出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,2025年成都市大中小学“思政行且知”实践课堂也随之圆满结束。
今年,成都市委宣传部、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持续发力,以“思政行且知”品牌升级为抓手,紧扣“以行践知”核心,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边界:把社会化作广阔课堂,将实践当作鲜活课本,在“行”的体验与“知”的沉淀中,为青少年筑牢信仰之基、塑造价值之魂,为新时代“大思政课”建设交出了一份兼具成都特色与示范意义的答卷。
八期活动,八个主题,覆盖体育精神、历史文化、科技创新、红色基因、绿色发展、空天梦想、生态智慧与国防教育等多个维度,共同搭建起一座“没有围墙的思政大学校”。
同学们走进世界运动会散打赛场,近距离感受运动员拼搏精神和国际赛事的热血,体会“始于礼、终于礼”的武道文化与体育精神,而赛场内外不分胜负的热烈掌声,也让“东道主的包容”成为文明教育的生动注脚。
“寻根古蜀·探秘考古”
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,大家在文物修复与地层分析中理解严谨求实的历史态度;在广都博物馆,亲手参与青铜器彩绘,有人复刻商周饕餮纹,有人画上熊猫元素,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文化自信在同学们心中悄然扎根。
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,同学们从了解国家电力发展,到实操连接导线让小灯泡亮起,“科技改变生活”不再是口号;川藏公路博物馆的参观学习,让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“两路”精神变得可触可感。科技报国的志向与工匠精神,在这堂思政课中实现了融合。
“英雄铸魂·时代传承”
2025年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同学们走进成都市人民公园与建川博物馆,在抗战纪念馆与保路运动史迹中,触摸红色记忆,理解“川人未负国”的家国情怀与英雄内涵。成都大学学生也一同加入,印证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。
从天府新区规划厅到体验中心,大家亲手搭建发电装置、设计智能能源管理系统,感悟“绿水青山”与“科技赋能”的城市未来。“‘双碳’目标需要我们用知识去实现”,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学生的分享,道出了这堂思政课的核心:在绿色科技体验中,培养同学们对未来的责任担当。
“空天逐梦·智领苍穹”
成都(彭州)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,无人机足球赛、障碍穿越挑战让同学们过足了“操控瘾”;随后在四川航空科技馆,从人类首次飞行到飞机发动机原理,从实景体验空气动力学到近距离观摩歼击机,每一个环节都点燃着同学们年的空天梦想。
走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,在观察中读懂“保护熊猫就是守护生态家园”。而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的研学,让“古人智慧”成为鲜活教材:聆听鱼嘴、飞沙堰、宝瓶口的讲解,亲手参与杩槎制作,涵养生态意识。
“大兵小将筑国防”
“大兵小将”国防体验营中,亲子组合成了思政课的主角。通过沉浸式参与国防主题演讲、才艺展示与体能挑战等环节,以亲子共育模式,让家国情怀在家庭中生根,让“大兵”与“小将”共同成长。
回望“思政行且知”两年历程,它早已超越“假期活动”的范畴,成为成都思政教育改革的一次“破局实践”——
针对传统思政“重理论、轻实践”的痛点,始终坚持“社会即课堂、实践即教材”的理念,让青少年在“行”中体认真理,在“知”中坚定方向。
这场变革,藏在三个 “闭环” 里:
▷ 一是场景闭环。以“城市为教材”,将城市底蕴转化为育人养分,把世运赛场、考古现场、科技实验室等转化为思政场景,让“红色基因”“文化自信”“科技报国”“生态责任”等核心价值,通过看、听、做、悟的闭环传递给青少年;
▷ 二是学段闭环。以“衔接为关键”,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,从学生到家长,实现了学段、群体的全覆盖,让思政教育打破年龄与身份的界限;
▷ 三是效果闭环。以“实践为核心”,每一期课程设置都形成了“主题-场景-感悟”的育人闭环,在沉浸式体验、操作中,把思政“大道理”讲得更有温度、更有深度、更有力度,让“知行合一”从理念变为行动,让思政教育从“一次性活动”变成“长效化影响”。
这场持续数周的“行走思政课”,留下的不仅是研学手册上的文字、活动中的影像,更是深埋于心的信仰种子与责任担当。从世运赛场学到的“拼搏”,从考古现场悟到的“严谨”,从抗战故事里读懂的“担当”,从科技体验中燃起的“梦想”,这些精神养分,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“底色”,也为成都培育“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”,夯实了最坚实的基础。
打破课堂的围墙,才能让思政教育有温度;扎根城市的土壤,方能让信仰培育有力量。成都“思政行且知”的探索,仍在继续——因为最好的思政课,永远在行走的路上,在与城市共生的成长里。
文丨团长排版丨阿乔
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